top of page

為何這可能是人生之中最必須要問的一個問題:什麼是「我」?

對很多人來說,這是個奇怪的問題。

哲學家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即是,正在思考的就是「我」。正在閲讀這篇博文,在思考Derek這個心理學家究竟想說什麼的,就是你的「我」。

但我們本身的經驗會告訴我們:那不完全對!當我什麼都不想,腦袋空空時,我仍在看、在聽、在嗅、在嚐、在感覺...所以除了會思想的那個之外,連同正在經驗著這個世界的,加起來就是「我」。對嗎?

又好像不完全是。若回憶一下過去,有時候我們好像會失去對自己的控制,例如有人會忽然間説了一句不該説的話;患上抑鬱的人不是不想「正面些去想」,但偏偏就是正面不起來;性格較偏執的就是無法讓自己不擔心、不焦慮;有時候一個人被激怒了沒多想一拳就揮過去了...等等。有時我們好像甚至無法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可能要別人拍一拍醒自己才忽然意識到剛才自己發生了什麼。例如,有時候我們認定某個人說的話是針對著自己而因此有較激動的反應,但身邊的人全都不那麼認為並覺得我們很奇怪,最後被自己信任的人安慰過後才意識到剛才的自己其實很不合理。這個時候我們才驚覺,原來「我」還有自己意識上難以控制到、覺察到的部分。

海底下的冰山

所以心理學家才形容人類的「我」好像是一座海上的冰山。我們有能力意識到的、控制到的(露出海面的)其實很少。即是,「我」的大部分其實是屬於「無意識」(the unconscious) 的。

因此,心理輔導或治療其中一項主要任務,就是讓一些非常影響著我們的無意識的部分(例如那個背後讓我們不時無緣無故覺得被針對的心靈部分),轉變成為我們自己可以意識到、甚至某程度可控制到的部分。這樣,意識到的「我」才可變得較完整,心靈變得更成熟、更健康。(注意:這個轉變對中年人來說尤其重要,否則很有可能出現心理危機。有機會再詳談。)

那麼心理學家在過程中是如何幫助案主的呢?下面的一個簡化了的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舞台角色和面具背後

想像這個圖是代表著自己,當中有兩個部分你理應是認識的。你的世界除了你自己還有其他人,尤其是經常在你身邊出現的人(家人、同事等)。那個你自己認識、其他人也認識的那部分的「我」,姑且我們叫那部分的「我」為你的「舞台角色」(例如你是某人的「好下屬」、你兒子的「好媽媽」)。但在那部分的背後,有個只有你心知肚明的你,例如只有你知道你這個表面上「好員工」正在密謀取代你的上司,或者你這個「好媽媽」每天都在兒子睡覺後為自己的辛苦而偷偷地哭。這個部分的「我」,大致可稱之為「面具背後」的「我」。以上的兩個部分,都是你意識到的自己。在心理輔導或治療的初段,你需要跟你的輔導員或治療師花些時間談談這兩個部分的「我」。這當然包括現今正在困擾你的事,因為問題是你意識到的,例如感覺悲傷,或是夫妻不和。

個人盲點

問題背後的原因,就在你不知道的「我」的部分。其中之一就是所謂「眾人皆知」或其他人只要認識你一段時間就會知道,卻不會告訴你的(包括身邊最親近的人),一般稱之為「個人盲點」。不少愛情或婚姻問題便屬於這一類,另一半不會明説,外人如果有能力客觀地看又願意如實地說,往往能指出問題所在(如果對方願意聽的話),原因在於他從你的行為或言語中就能聯想到究竟。好的輔導員或治療師在專業上需要保持客觀但同時要從當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因此你可以借助他們讓你看到自己的「個人盲點」,讓自己不用一直地蒙蔽下去。

內心世界

另一方面,不少的心理困擾其實是不容易單從行為或言語就能直接看出原因的,因為原因就在當事人的無意識𥚃,即在他「內心世界」的較深處,或是冰山的海底較深處(所以當事人無法直接意識到,例如父或母早亡對自己較深層的影響)。因此並非一般的輔導員或治療師可以幫助你觸碰到這個部分,除了他的訓練本身必須是以無意識而非意識為基礎的心理輔導或治療(例如心理分析或心理動力取向治療,而非例如認知行為治療或敍事治療,亦更加不包括聲稱可直接進入無意識的所謂催眠治療),他本人亦需要曾花過好一段時間和努力深入地探索過自己的無意識世界(這個要求,始於心理分析或心理動力取向治療的鼻祖弗洛依德)。話說回來,因為這個部分的「我」屬於個案自己完全不知道和其他人非常不容易知道的部分,所以治療過程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但通常效果非常顯著,因為觸碰到的是較根本的地方。

對於那些沒有太大的心理困擾,但希望透過心理輔導或治療去深入地了解自己和幫助自己生命成長或突破的朋友,也同樣需要在幫助下讓自己觸碰到無意識「內心世界」這個「我」非常重要的部分。至於需要職業輔導或所謂生涯規劃的朋友,其實你最心底的慾望和人生動機,都只能在這個部分找到。

回到問題

讓我們回到當初的命題,為何『什麼是「我」』可能是人生之中最必須要問的一個問題?因為人的生命中或許一個人可能擁有世上很多很多的知識,但若連自己都不太認識自己的話(或自以為很認識自己),想起來倒是有點可悲的(卻也理解),儘管這份認識可能得來不易。至於需要面對和處理心理困擾的朋友,認識這個「我」更加是無法逃避的過程。

(歡迎在頁底的comment位置留言。除此之外,如有問題亦歡迎以PM形式查詢,Derek會盡快親自回覆。)

©2018 by Derek Lam Psychologist - 專業心理輔導及治療.

bottom of page